中国公募基金:25年风雨锻造为经济发展增添金融动能
编者按:从1998年第一颗种子萌动至今,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25年来,从懵懂到青涩再到惊艳乃至肩负更多责任,公募基金生逢其时也正逢其势,实现了跨越发展,更努力践行着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使命担当。当然,25岁的公募基金业依然年轻,朝气蓬勃也尚不成熟,它的发展需要各方向心而行、同频共振,在下一个乃至更多的25年里,一起铺就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1998年3月份,中国第一批公募基金落地生根,开启了与资本市场休戚与共、砥砺前行之路。
从零起步,跨越25年,我国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超万只,规模达27万亿元,管理人156家。目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卢森堡的全球第三大公募基金市场,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澎湃的金融动能。
25年坚守初心,中国公募基金不负重托,“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投资者携手共进,成就普惠金融新范式;发挥专业能力,中国公募基金“炼金有术”,以研究创造价值,用专业赢得青睐,让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
近日,作为首批公募“老十家”的业界代表,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和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等行业“老兵”,向《证券日报》记者讲述了一桩桩创业兴业动人故事。
成为资本市场中流砥柱
受益于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与顶层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公募基金行业在25年的时间长河里,乘改革东风、顺应时代发展,一路勇毅前行。当前,公募基金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中国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的重要体现。
2001年刚刚海外求学归来,就投身公募基金行业的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过去的22年间历经了市场的跌宕起伏,见证并参与了行业的发展,是公募基金行业名副其实的一名资深老兵。在李一梅看来,25年来中国公募基金量、质并重,无论是助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还是服务实体经济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公募基金守正创新,蹄疾步稳,从传统封闭式基金谢幕,到开放式基金占据主流,从互联网货币基金主动控制规模,到行业回归主动管理本源,从保本、分级基金退出历史舞台,到公募FOF、养老目标基金、基础设施公募REITs跑出加速度,各类创新型产品的涌现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的缩影,也持续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7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5家,管理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高达27.25万亿元。
同为行业老兵的杨小松,早在2012年便担任南方基金督察长一职,不久后更是出任了南方基金总经理。在杨小松看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25年重任在肩、砺行致远,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发挥专业化资产配置能力,持续稳定为实体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推动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建设等,将自身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已有二十年的投资管理经验,先后在海内外知名大型跨国投资公司从事专业的投资管理工作。2013年他加入嘉实基金,在经雷看来,“伴随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公募行业充分享了改革红利,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资本市场各项功能进一步加强。同时,得益于监管精准有效的规范指导,公募基金行业得以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健康、平稳。”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颁布,开启了统一的大资产管理时代,为公募基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2022年4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促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要求和意见,这一系列政策将为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迎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2002年11月份,证监会和人民银行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由此开启,20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跨境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不断深化,公募基金行业也在高质量发展中迎来了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2年互联互通机制在地域和品种上得到进一步拓展,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又一体现。”经雷介绍,同时,外资布局中国公募市场的步伐也明显加快,预期未来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仍将持续深化推进,这对中国公募基金公司来说,更多是机遇。首先,其将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也有利于全球投资者增配人民币资产、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红利;其次,外资在华展业有可能激发“鲇鱼效应”,从侧面推动行业优胜劣汰,提高本土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最后,基金公司也要加快适应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节奏,更好地满足客户全球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
李一梅也认为,回首公募基金行业25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之路也是改革开放之路。中国公募基金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快速稳健的发展,成为开放金融的排头兵,也是金融开放的受益者。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募基金面临新的责任和使命,打造一个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募基金行业,也是我国基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国际化方面敢于尝试和创新,包括发展QDII、QFII和RQFII等国际业务,推动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鼓励国内机构设立海外子公司等。
在杨小松看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在持续提升,国内基金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但我国公募基金行业起步较晚,国内公募基金公司和欧美资产管理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募基金行业国际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望未来,杨小松认为,在“走出去”上,公募基金公司要严守合规风控关,需要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建设更加完备的合规风控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可能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潜在的风险冲击,保障各项业务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同时,也要持续丰富产品线,加强海外资产投研能力,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从而更好地满足境内外投资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投资需求,进一步拓宽公募基金公司发展空间。
稳定发挥普惠金融功能
25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始终恪守本源,稳定发挥普惠金融功能,在提升全民福祉、助力投资者分享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红利、构建养老金金融体系等方面的价值愈发凸显。
凭借专业的投资能力和规范的运作管理,如今公募基金已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基协数据显示,2011年底,基金投资者数量不足4000万人;截至2022年底,我国基金投资者已超7亿人,十年间增长近17倍。除此以外,25年来,公募基金秉承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理念,为投资者实现资本增值,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分享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红利。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累计向客户分红超过4万亿元。
公募基金行业一直提倡“与时间做朋友”的理念。多年来,平安基金就持续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不过分关注短期业绩,鼓励基金经理创造持续稳健的投资回报;强化专业人才梯队培养体系,投资管理实行精细分工,形成多团队、多风格的专业投研队伍;力争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健的投资收益,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国泰基金持续从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回报的目标出发,进行全链条、全产品线的产品布局,包括主动投资的稳中有进,被动指数的前瞻布局,固定收益的回撤控制等,切实增强投资者的满意度。
“随着2023年全面注册制的落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将进一步被激发。”国泰基金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需要机构投资者更勤奋、更专注,深度挖掘企业的内生价值,成为资本市场“稳定器”与“压舱石”,实现行业自身发展和客户价值增长同提升、共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公募基金还不断深化对我国养老金事业的认识,积极推进个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中基协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规模达4.27万亿元。同时,随着《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及配套规则的陆续出台,公募基金又积极开发适配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基金产品,以更好服务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作为具有养老投资全牌照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相关负责人在回应《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早在4年前就着手布局养老产品业务,从2018年10月份首批推出旗下首只养老目标基金,迄今已推出9只产品。其中,在养老目标日期基金方面,工银瑞信系列产品可以满足从“70后”到“00后”全年龄段客户的养老投资需求;在养老目标风险基金方面,工银瑞信不同风险程度的产品则可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养老投资需求。2022年11月份,工银瑞信旗下5只产品纳入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当前,公募基金行业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作为普惠金融代表,要不断加快构建行业新发展格局,提升行业整体的发展内涵,在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价值回报、满足居民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的过程中,努力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25岁风华正茂的公募基金行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上一篇:2023云南元谋越野摩托车耐力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返回列表